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號外」「號外」

12年國教
加入英聽
考題似"托福"英聽
不再只是聽"對話"
外加了"聽文章"
回答問題
難了
父母不可等閒視之!!!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更堅持英文母語式教學

英文力
今天本想帶學生去看turbo電影
結果哈拉、美麗華下午不放映
英文版
只有中文版
說聽懂英文的不多
可體會我的心情嗎?
已不是"感慨"兩字可形容了!


回國至今已近18年
我們是否認真想過
我們的孩子花很多時間在英文上
效果在那!!!!!!'


我常與父母分享
如果小孩教材是您們熟悉的
想想您們就是這樣學的
有效果嗎?
如果沒有
為什麼誏孩子學呢?



有的引進較好教材了
卻用"台灣式英文教學法"
最終又還是回到原奌!!


30多年前的我
看英文時,每個字都懂
串起來確不懂
更別提看文章或小說了
自問:
我不是"生字"背很多啊?
"文法"練很多啊?
怎麼會這樣!

在美國時
教授說:pearl
你的文章
文法沒有錯
可是我看不懂!
你要傳達什麼 ?
那時的我真的好挫敗哦!



想想
現在台灣孩子大部份
花時間在背"英文生字"
             (我們那年代遠東版整本背,
                 他們現在應沒背我們多吧!)
花時間練"英文文法"
              (我們那年代科旗化文法寫整版
                  他們現在沒寫比我們多吧!)
              結果又是如何?


回國後
下決心
不想那種痛苦與無耐
發生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

創立"恰克"美語教學法
突破非英語系的我們
不用出國就可
輕鬆學會:聽、讀、說、寫




「「「恰克堅持
純英文母語式教學法
不隨波逐流、不妥協-----台灣式英文教學法」」」
很辛苦,但不後悔
因為
恰克的使命是
給孩子:     " 帶著走的英文力"
Yaaaaaaaaaaa

                      








Chuck Bloggers 於 上午12:30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現在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在真實世界中,實際動手做事會帶來成就感,持續的成就感會帶給孩子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大叫:「我最棒、我最好」就會產生,這是自欺欺人。孩子的自信心來自同儕對他長期的回饋與肯定。唯有自信的孩子才不會沉迷到網路世界中,因為他知道網路世界是虛假的,當他在真實世界可以得到滿足時,又何必去虛擬世界中找假的成就感?
耶魯大學在2009年發現,七至十一歲的孩子看帶有食品廣告的卡通半小時,就比看同一節目但沒有廣告的孩子多吃了45%的零食,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努力是必備條件

做每一件事情

就要"努力"全力以赴"

因為這是"負責任"的態度

但是我們的社會確常常

搞錯方向

來個因為"努力"

而頒獎

難怪我們已不知如何教育小孩了

在恰克small的孩子
做該做的功課是"應該"
把它做好是"責任"
"努力"是必備條件

尤其是在培訓孩子參加比賽時

我一定會告訴"孩子"們

"努力"再"努力"

看著每個孩子

不為培訓的苦練而放棄

眼淚在那深隧的瞳孔裏打轉

轉身擦掉眼淚

再継續

Small teacher 都看到了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冠軍"第一名"就只有一個

可是最無價的財寶

你們已得到

那就是你的生命

已灌注了兩樣重要"元素"

"努力"和"磨練"了

Yaaaaaaaa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過分的溺愛、頻繁的干預、過度的保護,導致了我們的孩子無情和無能。目前的複印機式的教育消耗著孩子們的精力,限制了孩子們的追求。眾所周知: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殺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殺成長的活力和動力,如此的教育能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嗎?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結果,是時候反思和警醒了。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大腦

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高效學習6個祕密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

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有辦法觀測大腦活動狀態,發現重量不過1公斤多一點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會變得更好或更壞,關鍵都在大腦裡,「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數百萬年來,人類祖先克服無數險惡的環境與挑戰生存下來。現代人的大腦,可說是經過無數次升級改良的精品,足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具有解決問題的無窮潛力。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Page 2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Fast ForWorld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Brain Fitness Program Classic及InSight,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資訊的處理速度。

就算無法使用這些神奇的軟體,也可以磨利自己的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社交圈裡只有老朋友……很遺憾,你的大腦可塑性系統已經僵化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

「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

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人的大腦為了生存絕不浪費任何能量,閒閒沒事幹的神經元馬上會被修剪取代,依據用進廢退的鐵則,大腦裡根本不會留著沒開發的腦細胞佔用空間。

Page 3

多挑戰自己的心智,讓大腦神經元網路連結得更密集,才是真正的全腦開發。

兩個半腦要合作,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

「左腦重理性,右腦重感性,人類未知的潛能都蘊藏在右腦中,開發右腦可以大幅提升所有能力」這種強調右腦的優越性,似是而非的教養迷思,讓許多父母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讓孩子去「右腦開發」。

但精密的腦部造影技術證實在嬰兒發展時期,大腦兩邊已能同時處理訊息,沒有所謂3歲前是右腦主導大腦,可用某種方法激發右腦活力,或6歲後優勢從右腦切換到左腦的說法。

大腦雖然的確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運作,「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左手、右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作者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指出。

兩半腦間以胼胝體相連,協助左右半腦溝通協調,大腦的每項功能都需要兩個半腦通力合作。例如很多人以為欣賞音樂是右腦在主導,「右腦是對旋律很靈敏。但理解音樂結構變化(樂理)的能力,卻是左腦比較強,」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授解釋,左右半腦各有相對優勢,分工合作才能處理好任務。

胼胝體正常相連的狀況下,左右半腦訊息交流的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就傳過去了,」洪蘭指出,不可能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也沒有用左手寫字鍛練右腦這回事,」她強調。

Page 4

高效學習6個祕密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因此女孩子研究怎麼化美美的妝是學習,業務員想辦法提升業績是學習,甚至「在正確的時機說該說的話」都是學習。

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度。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曾志朗指出。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而負責愈高層次任務的皮質區,神經細胞的多巴胺接受器愈多,「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曾志朗解釋,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精益求精,不斷演化下去。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再次做該行為。

Page 5

善用這個學習的良性循環,不分年齡、性格或際遇,誰都可以強化學習,重塑大腦。

■保持動機: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欲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失去鬥志時,「尋找心中憧憬的前輩,效法他的一舉一動,可以幫助自己振作起來,」腦科學者、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知能系統科學協力教授茂木健一郎認為,模仿是大腦重要的學習方式,僅僅只是觀察他人的動作,前額葉運動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活化,特別是愈欣賞的對象,愈能夠激勵自己見賢思齊。

而從小課題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稱讚自己,會更有自信和動力克服難關。

■樂觀的威力: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專門製造巨大石油化學設備的日本日揮公司建設現場所長高橋直夫,30年來在世界各地負責建造石化設施,聞名全球石化界。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現場管理高達7000多位各國員工,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麻煩,「笑著工作」卻一直是他的原則,「無論發生什麼困難,領導者都要像太陽一樣的開朗明亮,」他說。

笑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無所畏懼、絕不放棄的宣示,不但穩定軍心,「更容易釐清事情的脈絡,綜觀全局解決問題,」高橋直夫的經驗中,笑的作用不可小覷。

Page 6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20公里,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幫助神經元生長。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麥迪納在辦公室放了一台跑步機,休息時不是喝咖啡而是走路,他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走路邊回電子郵件。也許你沒辦法像他做得這麼徹底,至少多利用午休時間散散步,幫助大腦新陳代謝順暢。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明紅光二極體(LED),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隔天他就開始研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Page 7

■充分準備與練習:創造力不是一步登天,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在頓悟之前,已孜孜不倦研究物理學,經常思考許多問題。

「基礎要先打好,」曾志朗認為,就像打棒球,練習愈熟練,身體各部位協調愈好,執行系統愈快達成自動化,監控系統才有時間思考、調整,舉一反三,處理球場上各種突發狀況。

「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曾志朗說,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變不出新把戲。

■強烈探索的欲望: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茂木健一郎建議,例如「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就夠好了嗎?」「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持續這樣的思考習慣,「一定會出現『啊!就是這個』的答案。」

■休息、放鬆讓好點子浮現:大腦持續處裡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會出現「饜足」的現象,「一直拚命想,神經系統反而被關住,想不出新東西,」曾志朗解釋,這時候不能再鑽牛角尖,要暫時放下去做別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覺,釋放被關住的神經細胞重新連結整理,過一陣子再回來或隔天起床,往往就有新法。找出能單獨放鬆、發想的場所也很重要,不管是浴室、計程車都好,「當大腦不會被太多不相關的情報干擾,好點子才容易浮現,」茂木健一郎提醒。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自大孩子是這樣來的


「孩子生出來不是做你孩子,他是要做為一個未來有能力生存的人。」
「孩子是家裡的一份子,不是家裡最重要的一份子。父母老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在家是老大,」很多父母一直問「你要吃什麼」、「你喜歡嗎」、「你為什麼不喜歡」、「你為什麼不開心」、「好不好玩」。每一次都問,他的自我就變得很大。後來就變成孩子老是說「我不喜歡」、「我不開心」、「我不愛吃」、「我討厭」。

How to make dreams come true

The first step toward making your dream a reality is to write it down .
Because when you see it on paper,
It is easier to believe it
And easier to make it happen.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淞蒲彌太郎

第一章 思考術

做一個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人。思考不是一心二用的作業過程,也不是沒來由就能完成的事。如果沒有積極確保「思考專用的時間」,打造安心的「思考專用環境」,依循應有的「思考程序」,就無法產出好的創意。松浦彌太郎會安排一天兩次的思考時間,上午、下午各撥出一小時。上午的一小時,是在自己的腦袋裡整理所有東西、產出創意的「思考時間」;下午的另一小時,則是用來思考上午未能思考完畢的必要事項。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SGI池田大作指導
不要哭泣或悲傷
站起來迎接勝利
The Buddha in My Heart

Do not cry or grieve. Read this, fight again and WIN!!

"No doubt there are times when, at the crucial juncture, you feel completely worthless and incompetent. Such times in fact represent opportunities for you to manifest new potential. Whether you can use such opportunities positively determines your victory or defeat in life and happiness or misfortune."

- Daisaku Ikeda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做家事

能力:活化前額葉皮質,開發大腦功能
動手參與家務,也有助於開發大腦的功能。日本腦科學專家、諏訪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篠原菊紀指出,看似繁瑣無益的家事,可訓練大腦的工作記憶,是屬於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因此,多幫忙家事,可以讓孩子在和家人互動的同時,活化掌管情緒、判斷和推測能力的前額葉皮層。


但丁就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Learn to read


恰克美語18年的堅持

學習母語式的"英文"
一定是先學
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
然後
Read to learn (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不要再一昧的背生字
英文一字多義
如何背
將近400000萬個生字
怎麼背
來"恰克small teacher"解分曉
以下分享自"天下雜誌"


作者和讀者不在一個時空線上,故事一定要有邏輯性,讀者才看得懂,閱讀無形中訓練孩子的邏輯性,這一點是漫畫無法取代的。漫畫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躍式的,因為漫畫只有四格或八格,要呈現一個故事時,必須取重點,犧牲很多中間的連接細節。因此,美國不鼓勵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看漫畫。他們教育部長有一句話講得很好:「一、二年級是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三年級以後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好行為取代壞習慣

好行為取代壞習慣

若是壞習慣已養成,只去禁止是無效的,需要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取代壞的舊行為。

例如選舉時,街上常有人用擴音器大聲播放你不想聽的音樂,這個音樂進入你的大腦後,它便活化了儲有這條歌的神經迴路,於是這首歌就在你的腦海中唱起來。如果你不想再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刻播放一首你喜歡的歌。這時,新的取代了舊的,你就不再聽到原來的歌了。

用好行為去取代壞習慣可能要花一些功夫,但是持之有恆,就可以成功。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例子都是放大孩子的長處,用長處把短處帶上來。所以品德的教養是從小透過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行為,觀念建立後,行為就跟著出現,因為行為本來就是內在意念的外顯。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父母是弓,孩子是從父母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4原則、3階段,教你帶著孩子從學會規劃中,一步步認識自己,操練自主的能力。

  • 2012-11-14 親子天下雜誌 40期    文/楊俐容

生涯學堂小檢測 ~~規劃能力三層次

觀察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的作息,比較像下列哪一個描述?

A .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漫畫、打電動、上網聊天等,一定要三催四請才會去做該做的事情。(動機)

B . 無所事事,沒有目標,常抱怨好無聊。(動機)

C . 看起來很認真,但一下子做這個,一下子做那個,常常漏掉某些重要工作或拖到很晚才能完成。(能力)

D . 經常出不合乎現實的估計,如:以為只要兩天就可以把報告做好,結果只好草草了事;或者:花太多時間閱讀,結果沒時間做美勞。(能力)

E . 會安排進度、制訂計畫,但常忘了執行,或有虎頭蛇尾的現象。(習慣)

F . 有能力規劃,也會去執行,但容易受外來干擾而改變,或一旦做不到,很快就放棄。(習慣)

做過小檢測,你家青少年落在哪個層次呢?

基本上,自主規劃能力的養成需要三個層次的條件。第一層是動機:對生活和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的孩子,就算有規劃能力,也不想善用。第二層叫做能力:有動機且體認到規劃能力很重要的孩子,就需要提供他方法,培育能力。這是父母和老師最能發揮效能的時候,透過以身作則、展現風範,讓孩子看到規劃能力所帶來的好處和樂趣,產生心嚮往之的渴望。懂得規劃後,還要能執行,有些孩子很會寫計畫,但光說不練做不來,也是行不通的。

愛,要耐心守候、尊重差異

第三層,也是臨門一腳的階段,就是習慣養成。所謂「習慣」是指自動化(不需意志力來驅策)、不費力(不必花太多精力),且重複進行的行為,如一般人上樓梯時根本不需要思考怎麼去動作。習慣的特徵是,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難戒除;因為大腦喜歡維持現有平衡,會抗拒新的變化。父母要明白,對孩子的愛還包括了耐心守候的心情。從大腦發展的機制來看,立竿見影絕對不可能;「習慣養成」是個歷程,需要時間,不耐等候的父母往往很容易放棄孩子,孩子也很容易就挫敗。

在孩子生命的發展上,父母提供的愛與規範是最大的兩隻腳,雙腳穩定,才好邁步前進。其中,愛必須以接納、尊重孩子的天生氣質為基石。一般而言,規律性高的孩子較能細細規劃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成功達陣;規律性低的孩子則容易被認為怠惰散漫。事實上,每個人天生規律性有異,而不同工作、不同生涯需要的規律性、嚴謹度也有差別;譬如:飛機駕駛對於生活規律的需求就遠高於畫家。

不過,規律性雖因人而異,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規劃時程、掌握進度的能力。而且,相對規律的生活節奏會給人很大的安全感;能預期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安定力量。特別是規劃牽涉到後設能力(有意識的評估自己的規律性,並以適合自己的步驟去改善的能力),有沒有獲得教導、培養,差別很大。正因為規律性和規劃能力,在後天培育有很大的空間,父母稍微費點心,就可以給孩子很大的幫助。

「自主規劃」可再細分成兩個元素,一是規劃能力,二是執行能力。本文先談規劃能力的培養:

培養規劃能力的原則

 原則1   不能紙上談兵

儘管多數父母對於擬定計畫表的成效多所懷疑,但這仍然是培育規畫能力最好的工具。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孩子下定決心就沒問題了,因為口說無憑,沒有行動方針,缺乏檢核依據,就很難實踐。所以要有具體的計畫表,而且最好用實物來操作。如此方能培養孩子檢視生活的後設能力,也有助於父母覺察自己對孩子生活節奏的態度。

像我碰過一位國小高年級的孩子,他很努力,也很在意學習成果;但爸媽太焦慮,做事沒章法,一天到晚盯著孩子學這個做那個,孩子跟著躁,即使久坐書桌前,還是沒效率。這個孩子最需要的是定下心來做規劃。我和他一起把每天回到家的時間區分成幾個大塊,給他幾張顏色貼紙,讓他自己貼。譬如藍色是做功課,紅色代表才藝練習,綠色是體育美勞等休閒活動,白色是休息時間。因為孩子每天的作息不一樣,學校的課業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我讓孩子先做個週計畫,再逐日微調。培養「規劃」這項技能,是需要天天練習的。

孩子在選擇、安排貼紙的時候,自然就會開始盤算:哪些事必得做,哪些事很想做;大概要花多少力氣,才能完成那件事。這樣,孩子對自己的時間、速度慢慢就有個量的概念。

 原則2   時間預留彈性

一般而言,對工作效能的掌握愈好,時間的切割就可以愈精準;孩子容易受生活中的種種變數影響,做計畫時就需要多一點彈性,才容易成功。雄心壯志、分秒必爭的計畫,往往不夠充裕、缺乏彈性,一有變化稍微閃失,整個計畫就被打亂了。小孩很挫敗:「我就是做不到」,如果父母又落井下石:「做計畫有什麼用」,那還得花更多時間處理情緒和衝突。因此,開始帶領孩子學做規劃的時候,時間的切割最好要預留彈性空間。譬如孩子平均要花三十分鐘完成的工作,最好規劃四十分鐘的時間。預留伸縮縫可以提升計畫的成功率,也讓孩子更有信心、更願意訂定計畫。

 原則3   一定要留白

無論是學習的沉澱或心情上的調適,「留白」都有很大的好處,因此每天的計畫表一定要畫出白色的空格來。許多父母會說,不是不給,但孩子拖拖拉拉,該做的沒做完,如何留白?有些拖拖拉拉的孩子真的是天生動作慢,需要調整與帶領;但有些明明可以快快完成,他卻拖拉,原因常在於父母把時間安排得太緊湊,孩子發現自己不趁機玩,就永遠沒得玩,所以就一邊寫一邊玩。

特意畫出留白那一塊,就是父母表達對孩子的關照,透過實際操作讓孩子體會父母的態度。「早一點做完就可以隨你玩」,這種話很抽象,加上孩子一再檢驗,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父母一開始就表達十足的誠意,關照了孩子的需求,也讓他領略留白的樂趣和意義,這背後也隱含了你對孩子的尊重態度。

 原則4   樂觀看待修正

規劃需要後設能力,牽涉到孩子對自己的了解、對時間的感受,以及對現實的掌握。完成某項工作自己要花多少力氣?哪些工作需要多一點時間?怎麼安排效率較好?這些都是很棒的自我認識過程,所以當孩子發現原先的規劃行不通,主動提出修正時,絕對是好事。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沒按照計畫,就碎碎唸:「你講的都沒有用,根本就做不到。」當孩子怕提出修正,怕被爸媽責罵訕笑,他就沒機會從中長出後設能力。孩子明明就是做不來時,父母也可以主動建議修正,孩子會知道,只要規劃愈來愈精準,達成率愈來愈高,就很棒了!

培養能力的階段

規畫能力的養成需要歷經「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

 階段1   軍政時期,直接示範

告訴孩子原則,然後保留一點自主,讓他自己去做。孩子小,時間概念不成熟,父母要多主導一點。剛開始那個規劃格子是依據你對孩子的了解:幾點回來,時間如何切割,什麼時候該洗澡、睡覺,有多少事情要做。譬如,一般父母總以為,先做功課,接著練才藝,該做的都做完了才能玩耍或讀課外書;這對注意力持續度高,做功課有始有終的孩子沒問題。不過,對分散度高的孩子來說,是完全行不通的;他們需要分散式練習,一小段時間就需要轉換作業內容,才不會分心不耐煩,所以要幫他們把時間切得小塊一些。一開始由父母因材施教,擬定可行的規劃,引導孩子配合,提高成功率,孩子就會對規劃產生興趣和信心。

 階段2   訓政時期,技術轉移

孩子反客為主,掌握計畫的主要權力,父母從旁協助即可。當孩子感受到這樣有規劃的生活是愉快且成功的,父母就可以慢慢協助孩子長出自己的後設能力。這個階段需要比較多的討論,譬如孩子想要,培養孩子跳出來察看自己所處的狀態,以及自己有哪些需求,這就是後設能力的養成。

 階段3   憲政時期,全然放手

只要前面功夫下得夠,技術成功轉移,到了青春後期,父母應該可以全然信任孩子,放手讓他自己規劃。他碰到問題時,大人再稍微涉入關心就好了。

最後,我以帶我小女兒學做規劃的過程來說明。孩子小,需要父母幫忙推上軌道,所以一年級我盯得緊,但全然配合她的需求和特質。例如她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玩,因為她是透過放鬆來補充能量的孩子;接著確認有哪些功課,打算怎麼安排,才開始動工,而且每十~十五分鐘,我一定讓她轉檯:「嗯!做得很好,來,我們休息一下。」喝杯茶、吃水果、聊聊天,甚至練練琴。我把時間切得短,讓每一段作業都在她的注意力持續範圍內,孩子因此有成就感,願意投入。一開始是由我示範帶領,但讓她有參與、自主感,然後在過程當中幫助她了解自己的特質。到了中年級,我開始讓她自己試著規劃,只給一點意見;因為有一、二年級的經驗,所以她大概知道配合自己的專注力去切割時間,再善用計時器等工具來自我提醒。高年級時,這個孩子已經有不錯的規劃能力,我也就安心的讓她擁有主控權,只做檢核。這個天生規律性低,相對難纏的孩子,就這樣發展出適合她自己的規劃能力了。(採訪整理∣江美滿;錄音整理∣余佩雯)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我會了!我長大了!

    • 我會了!我長大了!

    當孩子碰到「困難」就說:「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成人該如何幫助他「長大」,覺得自己有能力?

    • 2013-05-21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文/李坤珊

    四歲的小羅從其他學校轉來我班級的第一天開始,就很喜歡與每個人聊天。他總是關心著那個孩子為什麼哭?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忙?這個小男孩的細心,說明著他對社會關係觀察的敏銳,是他的天分!

    也就因為這個天分,個頭小小的他,卻像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朋友。他常會去安慰那幾個三歲的小孩說:「我是大孩子了,我來幫你。」小羅對自己的社會能力充滿了自信,有著長大的感覺!但是,小羅的好觀察力,也讓他對「困難」有著敏銳的偵察雷達。例如,在我一拿起「數數」或是字母活動的那一剎那,我甚至來不及邀請他,他就會像是看到鬼一樣,逃之夭夭,或拚命搖頭示意。當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跟我一起做數字或字母活動時,他會很慎重的回答我:「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他的「還沒長大」訊息,其實在說明著,他對自己的符號認知能力沒有信心,甚至有些畏懼。但這個沒信心和畏懼,是打哪兒來的呢?

    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數字和字母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幼兒會自發的產生探索行為,像是拿筆假裝寫字、自發的數圖畫中的小動物和物品、拿著書口裡喃喃有詞的假性閱讀、自創字等等。但小羅卻對這些文化符號的探索排斥和畏懼。我雖不清楚小羅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如何,但能肯定的是,它讓小羅對自己的符號學習力,失去了信心。從失去信心的過程裡,一步步的也失去了興趣。

    於是我設定好了目標,要重新燃起小羅對符號探索的驅力。怎麼做?其中一個有效的入口點,就是找到小羅的長處。

    善用長處為教學起點,也利用它來當做互動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搭配上另外一個有效和長遠的教學原則,就是去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efforts) ,而不是去歌功頌德孩子的聰明過人。

    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在心理層面上,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有耐力的人,是經得起困難的學習者,有不輕易放棄的信心;在學習層面上,具體的內容提供了幼兒再繼續努力的事、技巧,或態度。

    以下的紀錄,就是我與小羅「一對一」的第一堂信心重建互動內容。我選擇的媒介,是數字卡。

    成人:「小羅,我知道你不喜歡做數字的工作」。(不加批判的,同理孩子的心思)

    小羅看了看我,擔心的搖搖頭:「我不喜歡做數字卡。」

    成人:「不要緊,你可以不喜歡它。」(同理孩子的心思,讓他知道他的態度是被體諒的)

    成人:「唉,珊卓拉手上的數字卡亂了,你可以幫我嗎?」(善用孩子的社會能力長處)

    「請幫我先把1找出來。」(讓孩子從已知的先開始,建立信心)

    小羅毫不費力的找到了數字1,遞給了我:「諾。」

    成人:「你一張一張卡的找,就找到了! 請再幫我找2好嗎?」(具體的肯定孩子的方法和努力)

    小羅拿著數字2 和 5,決定不下到底是哪一個?

    成人:「你不確定是哪一個,那教室裡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決定呢?」(讓孩子先自主的想方法,經由自己的努力嘗試)

    小羅掃描著教室,說:「我知道了!靠近珠子的牆壁上有寫2,我去看看。」於是經由比對,小羅很開心的把2拿給了我。

    成人:「小羅,你本來不確定到底是哪一個,但你一直想、一直找,你好努力喔,然後你就找到辦法了!」(具體的稱讚孩子的努力)

    自己努力學會的才有成就感

    這是第一次我與小羅的短短成功經驗,自然的過渡到了隔天,小羅沒有逃之夭夭,一起與我愉快的做了數字卡的活動。現在,數字活動的學習,成了他喜愛的工作之一。有人問他:「是誰教你數字的?」他會回答說:「是我努力學會的!」 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那天,小羅笑嘻嘻的拿完成的「十幾的數」給我看。他昂著頭,告訴我:「我做的!」原來,他想告訴我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我能!我長大了。

    長大的感覺,真好!

    就在那剎那,我坐在小椅子上,看了看在教室每一個角落裡的孩子。突然間,我看到了、也體會到了,那十九個孩子的長大感覺……

    我只是在這頭遠遠的看著,而三歲的貝拉自己一個人在那頭,沒玩些什麼,也什麼都玩了,就只是一個人,一個人靜靜的享受著,一個人的空間。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太多了,太會亂滾了,太小了,太……四歲的可登坐在地上哭,他可以撒手放棄,但他決定再試試看,換了個小掃把,慢慢的清理著自己不小心弄翻的點心,一個人一步步的改變著環境給他的限制。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五歲的小斯知道一切無法如他所願,他得與別人分享那個空間、那個玩具。他得讓他朋友排在前面,坐在他想一個人坐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小良也想要玩」,所以他分了、讓了,他有了個「朋友」。有個朋友陪著自己笑、陪著自己走,那,就是長大的感覺!

    生活點滴讓孩子長出能力

    身高抽得再長、體重增得再多,都不算「長大」。「長大」和「能力」,常常像是豆莢和豆子的關係,無可分離,得要一塊兒慢慢的成長。

    我們手心中的小幼兒,能在爸媽身旁感受到快樂,也能在一個人時,享受著與自己的寂靜,這叫「情緒」的長大;他能利用環境給他的資源,也能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限制,這叫「智能」的長大;他能保護自己的所有,也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這叫「社會」的長大。

    再仔細想想,「長大和有能力的感覺」從那裡來?愛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相信自己;而真真實實的,有順心、失望、滿意、挫折的生活點滴,則鍛鍊出孩子的能力。

    馬上 LINE 給朋友

當孩子碰到「困難」就說:「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成人該如何幫助他「長大」,覺得自己有能力?

  • 2013-05-21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文/李坤珊

四歲的小羅從其他學校轉來我班級的第一天開始,就很喜歡與每個人聊天。他總是關心著那個孩子為什麼哭?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忙?這個小男孩的細心,說明著他對社會關係觀察的敏銳,是他的天分!

也就因為這個天分,個頭小小的他,卻像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朋友。他常會去安慰那幾個三歲的小孩說:「我是大孩子了,我來幫你。」小羅對自己的社會能力充滿了自信,有著長大的感覺!但是,小羅的好觀察力,也讓他對「困難」有著敏銳的偵察雷達。例如,在我一拿起「數數」或是字母活動的那一剎那,我甚至來不及邀請他,他就會像是看到鬼一樣,逃之夭夭,或拚命搖頭示意。當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跟我一起做數字或字母活動時,他會很慎重的回答我:「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他的「還沒長大」訊息,其實在說明著,他對自己的符號認知能力沒有信心,甚至有些畏懼。但這個沒信心和畏懼,是打哪兒來的呢?

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數字和字母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幼兒會自發的產生探索行為,像是拿筆假裝寫字、自發的數圖畫中的小動物和物品、拿著書口裡喃喃有詞的假性閱讀、自創字等等。但小羅卻對這些文化符號的探索排斥和畏懼。我雖不清楚小羅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如何,但能肯定的是,它讓小羅對自己的符號學習力,失去了信心。從失去信心的過程裡,一步步的也失去了興趣。

於是我設定好了目標,要重新燃起小羅對符號探索的驅力。怎麼做?其中一個有效的入口點,就是找到小羅的長處。

善用長處為教學起點,也利用它來當做互動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搭配上另外一個有效和長遠的教學原則,就是去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efforts) ,而不是去歌功頌德孩子的聰明過人。

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在心理層面上,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有耐力的人,是經得起困難的學習者,有不輕易放棄的信心;在學習層面上,具體的內容提供了幼兒再繼續努力的事、技巧,或態度。

以下的紀錄,就是我與小羅「一對一」的第一堂信心重建互動內容。我選擇的媒介,是數字卡。

成人:「小羅,我知道你不喜歡做數字的工作」。(不加批判的,同理孩子的心思)

小羅看了看我,擔心的搖搖頭:「我不喜歡做數字卡。」

成人:「不要緊,你可以不喜歡它。」(同理孩子的心思,讓他知道他的態度是被體諒的)

成人:「唉,珊卓拉手上的數字卡亂了,你可以幫我嗎?」(善用孩子的社會能力長處)

「請幫我先把1找出來。」(讓孩子從已知的先開始,建立信心)

小羅毫不費力的找到了數字1,遞給了我:「諾。」

成人:「你一張一張卡的找,就找到了! 請再幫我找2好嗎?」(具體的肯定孩子的方法和努力)

小羅拿著數字2 和 5,決定不下到底是哪一個?

成人:「你不確定是哪一個,那教室裡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決定呢?」(讓孩子先自主的想方法,經由自己的努力嘗試)

小羅掃描著教室,說:「我知道了!靠近珠子的牆壁上有寫2,我去看看。」於是經由比對,小羅很開心的把2拿給了我。

成人:「小羅,你本來不確定到底是哪一個,但你一直想、一直找,你好努力喔,然後你就找到辦法了!」(具體的稱讚孩子的努力)

自己努力學會的才有成就感

這是第一次我與小羅的短短成功經驗,自然的過渡到了隔天,小羅沒有逃之夭夭,一起與我愉快的做了數字卡的活動。現在,數字活動的學習,成了他喜愛的工作之一。有人問他:「是誰教你數字的?」他會回答說:「是我努力學會的!」 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那天,小羅笑嘻嘻的拿完成的「十幾的數」給我看。他昂著頭,告訴我:「我做的!」原來,他想告訴我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我能!我長大了。

長大的感覺,真好!

就在那剎那,我坐在小椅子上,看了看在教室每一個角落裡的孩子。突然間,我看到了、也體會到了,那十九個孩子的長大感覺……

我只是在這頭遠遠的看著,而三歲的貝拉自己一個人在那頭,沒玩些什麼,也什麼都玩了,就只是一個人,一個人靜靜的享受著,一個人的空間。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太多了,太會亂滾了,太小了,太……四歲的可登坐在地上哭,他可以撒手放棄,但他決定再試試看,換了個小掃把,慢慢的清理著自己不小心弄翻的點心,一個人一步步的改變著環境給他的限制。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五歲的小斯知道一切無法如他所願,他得與別人分享那個空間、那個玩具。他得讓他朋友排在前面,坐在他想一個人坐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小良也想要玩」,所以他分了、讓了,他有了個「朋友」。有個朋友陪著自己笑、陪著自己走,那,就是長大的感覺!

生活點滴讓孩子長出能力

身高抽得再長、體重增得再多,都不算「長大」。「長大」和「能力」,常常像是豆莢和豆子的關係,無可分離,得要一塊兒慢慢的成長。

我們手心中的小幼兒,能在爸媽身旁感受到快樂,也能在一個人時,享受著與自己的寂靜,這叫「情緒」的長大;他能利用環境給他的資源,也能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限制,這叫「智能」的長大;他能保護自己的所有,也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這叫「社會」的長大。

再仔細想想,「長大和有能力的感覺」從那裡來?愛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相信自己;而真真實實的,有順心、失望、滿意、挫折的生活點滴,則鍛鍊出孩子的能力。

馬上 LINE 給朋友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比爾蓋茲

比爾蓋茲在一所高中所發表的演說,提出學子們在學校學不到的十一件事。

1.人生並不公平──你要適應它。

2.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你想要對自己感到滿意,就得先成就些什麼事。

3.你不可能離開學校就可以有四萬美元的年薪,也不可能成為配有汽車電話的副總裁,你得自己去賺才有。

4.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很嚴苛,等你有了老闆就知道了。

5.煎漢堡並不會讓你有失身分,你的祖父母們對煎漢堡有不同的定義,他們稱之為──機會。

6.如果你搞砸了,那並不是你父母的錯,因此,不要抱怨你的錯誤,而是從中記取教訓。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麼乏味,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支付你的帳單、清洗你的衣服、聽你說你自己有多酷。因此,想要拯救父母那一輩的寄生蟲,請先從清除你房間裡的蝨子做起。

8.你的學校可能已經廢除優等生和劣等者的分法,但人生並沒有。在某些學校裡,他們已廢除了所謂不及格的分數,只要你想找到對的答案,他們就會給你無數的機會,但這跟現實世界裡的情況可是一點都不像。

9.生命並不是以學期來劃分的。你不會有暑假,更不會有老闆有興趣幫助你發現自我,你得自己找時間做。

10.電視並非真實的人生。在真實世界裡,人們得離開咖啡廳去工作。

11.友善對待討厭鬼,你很可能最後會為其中一個人工作。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18年的堅持

12年國教會考
中文如何考
學校教科書來得及應付嗎?
來不及怎麼辦?
其實中文會考方向是與西方國家的英文考法類似(閱讀能力)
會考英文考法亦類似(閱讀能力)
恰克18年來一向主張
使用外國教材(每個科目都用英文上)外國思考與教法
也早已突破非英語系的台灣小孩如何使用外國教材
這是我最大的驕傲
因為18年來"堅持"不隨波逐流"是不容易的
也堅決不用"外國教材台灣教法"給來恰克學英文的孩子
所以恰克孩子的英文實力
是保証"進可攻(與國外能銜接)退可守(應付台灣英文簡單無負擔)
"品質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