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我會了!我長大了!

    • 我會了!我長大了!

    當孩子碰到「困難」就說:「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成人該如何幫助他「長大」,覺得自己有能力?

    • 2013-05-21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文/李坤珊

    四歲的小羅從其他學校轉來我班級的第一天開始,就很喜歡與每個人聊天。他總是關心著那個孩子為什麼哭?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忙?這個小男孩的細心,說明著他對社會關係觀察的敏銳,是他的天分!

    也就因為這個天分,個頭小小的他,卻像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朋友。他常會去安慰那幾個三歲的小孩說:「我是大孩子了,我來幫你。」小羅對自己的社會能力充滿了自信,有著長大的感覺!但是,小羅的好觀察力,也讓他對「困難」有著敏銳的偵察雷達。例如,在我一拿起「數數」或是字母活動的那一剎那,我甚至來不及邀請他,他就會像是看到鬼一樣,逃之夭夭,或拚命搖頭示意。當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跟我一起做數字或字母活動時,他會很慎重的回答我:「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他的「還沒長大」訊息,其實在說明著,他對自己的符號認知能力沒有信心,甚至有些畏懼。但這個沒信心和畏懼,是打哪兒來的呢?

    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數字和字母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幼兒會自發的產生探索行為,像是拿筆假裝寫字、自發的數圖畫中的小動物和物品、拿著書口裡喃喃有詞的假性閱讀、自創字等等。但小羅卻對這些文化符號的探索排斥和畏懼。我雖不清楚小羅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如何,但能肯定的是,它讓小羅對自己的符號學習力,失去了信心。從失去信心的過程裡,一步步的也失去了興趣。

    於是我設定好了目標,要重新燃起小羅對符號探索的驅力。怎麼做?其中一個有效的入口點,就是找到小羅的長處。

    善用長處為教學起點,也利用它來當做互動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搭配上另外一個有效和長遠的教學原則,就是去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efforts) ,而不是去歌功頌德孩子的聰明過人。

    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在心理層面上,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有耐力的人,是經得起困難的學習者,有不輕易放棄的信心;在學習層面上,具體的內容提供了幼兒再繼續努力的事、技巧,或態度。

    以下的紀錄,就是我與小羅「一對一」的第一堂信心重建互動內容。我選擇的媒介,是數字卡。

    成人:「小羅,我知道你不喜歡做數字的工作」。(不加批判的,同理孩子的心思)

    小羅看了看我,擔心的搖搖頭:「我不喜歡做數字卡。」

    成人:「不要緊,你可以不喜歡它。」(同理孩子的心思,讓他知道他的態度是被體諒的)

    成人:「唉,珊卓拉手上的數字卡亂了,你可以幫我嗎?」(善用孩子的社會能力長處)

    「請幫我先把1找出來。」(讓孩子從已知的先開始,建立信心)

    小羅毫不費力的找到了數字1,遞給了我:「諾。」

    成人:「你一張一張卡的找,就找到了! 請再幫我找2好嗎?」(具體的肯定孩子的方法和努力)

    小羅拿著數字2 和 5,決定不下到底是哪一個?

    成人:「你不確定是哪一個,那教室裡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決定呢?」(讓孩子先自主的想方法,經由自己的努力嘗試)

    小羅掃描著教室,說:「我知道了!靠近珠子的牆壁上有寫2,我去看看。」於是經由比對,小羅很開心的把2拿給了我。

    成人:「小羅,你本來不確定到底是哪一個,但你一直想、一直找,你好努力喔,然後你就找到辦法了!」(具體的稱讚孩子的努力)

    自己努力學會的才有成就感

    這是第一次我與小羅的短短成功經驗,自然的過渡到了隔天,小羅沒有逃之夭夭,一起與我愉快的做了數字卡的活動。現在,數字活動的學習,成了他喜愛的工作之一。有人問他:「是誰教你數字的?」他會回答說:「是我努力學會的!」 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那天,小羅笑嘻嘻的拿完成的「十幾的數」給我看。他昂著頭,告訴我:「我做的!」原來,他想告訴我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我能!我長大了。

    長大的感覺,真好!

    就在那剎那,我坐在小椅子上,看了看在教室每一個角落裡的孩子。突然間,我看到了、也體會到了,那十九個孩子的長大感覺……

    我只是在這頭遠遠的看著,而三歲的貝拉自己一個人在那頭,沒玩些什麼,也什麼都玩了,就只是一個人,一個人靜靜的享受著,一個人的空間。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太多了,太會亂滾了,太小了,太……四歲的可登坐在地上哭,他可以撒手放棄,但他決定再試試看,換了個小掃把,慢慢的清理著自己不小心弄翻的點心,一個人一步步的改變著環境給他的限制。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五歲的小斯知道一切無法如他所願,他得與別人分享那個空間、那個玩具。他得讓他朋友排在前面,坐在他想一個人坐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小良也想要玩」,所以他分了、讓了,他有了個「朋友」。有個朋友陪著自己笑、陪著自己走,那,就是長大的感覺!

    生活點滴讓孩子長出能力

    身高抽得再長、體重增得再多,都不算「長大」。「長大」和「能力」,常常像是豆莢和豆子的關係,無可分離,得要一塊兒慢慢的成長。

    我們手心中的小幼兒,能在爸媽身旁感受到快樂,也能在一個人時,享受著與自己的寂靜,這叫「情緒」的長大;他能利用環境給他的資源,也能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限制,這叫「智能」的長大;他能保護自己的所有,也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這叫「社會」的長大。

    再仔細想想,「長大和有能力的感覺」從那裡來?愛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相信自己;而真真實實的,有順心、失望、滿意、挫折的生活點滴,則鍛鍊出孩子的能力。

    馬上 LINE 給朋友

當孩子碰到「困難」就說:「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成人該如何幫助他「長大」,覺得自己有能力?

  • 2013-05-21 親子天下雜誌 45期    文/李坤珊

四歲的小羅從其他學校轉來我班級的第一天開始,就很喜歡與每個人聊天。他總是關心著那個孩子為什麼哭?這個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忙?這個小男孩的細心,說明著他對社會關係觀察的敏銳,是他的天分!

也就因為這個天分,個頭小小的他,卻像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朋友。他常會去安慰那幾個三歲的小孩說:「我是大孩子了,我來幫你。」小羅對自己的社會能力充滿了自信,有著長大的感覺!但是,小羅的好觀察力,也讓他對「困難」有著敏銳的偵察雷達。例如,在我一拿起「數數」或是字母活動的那一剎那,我甚至來不及邀請他,他就會像是看到鬼一樣,逃之夭夭,或拚命搖頭示意。當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跟我一起做數字或字母活動時,他會很慎重的回答我:「我還沒長大,我不會做。」他的「還沒長大」訊息,其實在說明著,他對自己的符號認知能力沒有信心,甚至有些畏懼。但這個沒信心和畏懼,是打哪兒來的呢?

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數字和字母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幼兒會自發的產生探索行為,像是拿筆假裝寫字、自發的數圖畫中的小動物和物品、拿著書口裡喃喃有詞的假性閱讀、自創字等等。但小羅卻對這些文化符號的探索排斥和畏懼。我雖不清楚小羅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如何,但能肯定的是,它讓小羅對自己的符號學習力,失去了信心。從失去信心的過程裡,一步步的也失去了興趣。

於是我設定好了目標,要重新燃起小羅對符號探索的驅力。怎麼做?其中一個有效的入口點,就是找到小羅的長處。

善用長處為教學起點,也利用它來當做互動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搭配上另外一個有效和長遠的教學原則,就是去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efforts) ,而不是去歌功頌德孩子的聰明過人。

具體讚美孩子的努力,在心理層面上,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有耐力的人,是經得起困難的學習者,有不輕易放棄的信心;在學習層面上,具體的內容提供了幼兒再繼續努力的事、技巧,或態度。

以下的紀錄,就是我與小羅「一對一」的第一堂信心重建互動內容。我選擇的媒介,是數字卡。

成人:「小羅,我知道你不喜歡做數字的工作」。(不加批判的,同理孩子的心思)

小羅看了看我,擔心的搖搖頭:「我不喜歡做數字卡。」

成人:「不要緊,你可以不喜歡它。」(同理孩子的心思,讓他知道他的態度是被體諒的)

成人:「唉,珊卓拉手上的數字卡亂了,你可以幫我嗎?」(善用孩子的社會能力長處)

「請幫我先把1找出來。」(讓孩子從已知的先開始,建立信心)

小羅毫不費力的找到了數字1,遞給了我:「諾。」

成人:「你一張一張卡的找,就找到了! 請再幫我找2好嗎?」(具體的肯定孩子的方法和努力)

小羅拿著數字2 和 5,決定不下到底是哪一個?

成人:「你不確定是哪一個,那教室裡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決定呢?」(讓孩子先自主的想方法,經由自己的努力嘗試)

小羅掃描著教室,說:「我知道了!靠近珠子的牆壁上有寫2,我去看看。」於是經由比對,小羅很開心的把2拿給了我。

成人:「小羅,你本來不確定到底是哪一個,但你一直想、一直找,你好努力喔,然後你就找到辦法了!」(具體的稱讚孩子的努力)

自己努力學會的才有成就感

這是第一次我與小羅的短短成功經驗,自然的過渡到了隔天,小羅沒有逃之夭夭,一起與我愉快的做了數字卡的活動。現在,數字活動的學習,成了他喜愛的工作之一。有人問他:「是誰教你數字的?」他會回答說:「是我努力學會的!」 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那天,小羅笑嘻嘻的拿完成的「十幾的數」給我看。他昂著頭,告訴我:「我做的!」原來,他想告訴我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我能!我長大了。

長大的感覺,真好!

就在那剎那,我坐在小椅子上,看了看在教室每一個角落裡的孩子。突然間,我看到了、也體會到了,那十九個孩子的長大感覺……

我只是在這頭遠遠的看著,而三歲的貝拉自己一個人在那頭,沒玩些什麼,也什麼都玩了,就只是一個人,一個人靜靜的享受著,一個人的空間。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太多了,太會亂滾了,太小了,太……四歲的可登坐在地上哭,他可以撒手放棄,但他決定再試試看,換了個小掃把,慢慢的清理著自己不小心弄翻的點心,一個人一步步的改變著環境給他的限制。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五歲的小斯知道一切無法如他所願,他得與別人分享那個空間、那個玩具。他得讓他朋友排在前面,坐在他想一個人坐的地方。

但是,他知道「小良也想要玩」,所以他分了、讓了,他有了個「朋友」。有個朋友陪著自己笑、陪著自己走,那,就是長大的感覺!

生活點滴讓孩子長出能力

身高抽得再長、體重增得再多,都不算「長大」。「長大」和「能力」,常常像是豆莢和豆子的關係,無可分離,得要一塊兒慢慢的成長。

我們手心中的小幼兒,能在爸媽身旁感受到快樂,也能在一個人時,享受著與自己的寂靜,這叫「情緒」的長大;他能利用環境給他的資源,也能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限制,這叫「智能」的長大;他能保護自己的所有,也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這叫「社會」的長大。

再仔細想想,「長大和有能力的感覺」從那裡來?愛的成長環境,使孩子相信自己;而真真實實的,有順心、失望、滿意、挫折的生活點滴,則鍛鍊出孩子的能力。

馬上 LINE 給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